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市贫困(提纲)

上海财经大学                                                                                           2002416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市贫困:

以中国为背景的分析

 

胡景北

www.hujingbei.net

 

 

  导言:分析思路

       基本现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在中国迅速出现和恶化的城市贫困现象

基本问题:为什么中国出现城市贫困,它的性质如何(长期性、严重性、人为性)

分析角度:假定城乡二元经济,从城乡互动角度观察城市贫困:      

       研究目的:提出一套分析框架说明像中国这样一类经济体系中城市贫困的基本问题

       分析思路:经济制度、资源约束→经济行为→经济结果

城市:资本主义部门→标准制度→新古典制度(经济主体、产权、平等自由有序的竞争)

                     城市制度也可以表现为不完全竞争制度和非竞争的计划经济制度

乡村:前资本主义部门非标准制度→各种不同制度→各种不同的土地制度

             中国一类经济体系的乡村土地制度:自耕农或准自耕农制度

       分析架构                          城市制度(及其变体)

                                                              

乡村制度→农民行为→城乡互动→城市贫困

基本结论:与城乡互动相联系的城市贫困是中国这样一类经济体系的长期和自然现象。

它的消除只有在农业也转变为现代产业后才能实现。

 

二、贫困的概念

       仅仅研究由失业和低工资造成的贫困

       城市贫困:一个正常劳动者愿意但无法依靠本人能力维持其在城市内基本生活水平的状态,而不考虑在其他情况相同时,该劳动者迁移到农村后就不再贫困的情形。

       官方的城市贫困线:相应于城市基本生活水平的个人收入

       生存收入及相应的生存工资:官方城市贫困线的长期趋势线

      

三、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城市贫困

         假定原有城市人口不向乡村流动

         租佃制模型:不存在长期失业和贫困尤其城市贫困问题

         自耕农模型:有可能出现城市贫困,关键原因是工资差异,差异的来源是农民亦工亦农时对工业工资的要求是其放弃的农业边际收入,根据剩余劳动假设,农民的农业边际收入低于生存工资,因此亦工亦农的农民对工业的工资要价可能低于生存工资。由此可能从3条途径造成城市贫困。

         1. 农民积累→乡镇工业→低劳动成本的乡镇工业产品替代城市产品→城市失业、贫困

         2. 农民家庭在城乡间配置劳动力→低工资要价的进城农民工替代城市原有劳动者→城市失业、低工资就业、贫困

         3. 进城农民本身成为城市贫困者

 

四、城市特权条件下的城市贫困

       城市特权1:仅仅适用于城市原有人口的最低工资制度和贫困线补助制度

         由于最低工资必须明显高于贫困线,所以城市工资将更高,与农民的工业工资要价差异更大。前面列举的三条城市贫困途径更加突出,尤其是城市工业为绕过最低工资法律而更多雇佣农民工,城市失业和贫困更加严重。

         城市特权2:仅仅适用于城市就业的最低工资制度和仅仅适用于城市原有人口的贫困线制度

         这一制度不能减少乡镇工业对城市工业的替代。

         这一制度将减少城市的劳动需求,但增加城市原有人口就业,因为农民工失去了竞争优势。城市原有人口失业有所缓和。

         托达罗模型:农民依据城市就业概率、城市工资和农业边际收入的比较来决定是否进城市求职。进城农民的失业。由于他们不能获得城市贫困补助,他们将形成城市非正式部门。

 

五、计划经济转型时期的城市贫困

       计划经济避免城市贫困的方法:

       二元经济划分的政治化:两个人口等级并且不得流动,排除了直接的劳动替代

       农民生存工资:亦工亦农不可能,产品替代不会出现

       城市在生存工资水平上完全就业:没有失业、没有贫困。

       计划经济可视为城市特权的极端形式

       在资本积累很有限的情形下,完全就业将造成低下的城市劳动生产率。

       官方的农产品低价→城市生存工资低→统计学上城市劳动生产率高

    但是:农产品严重匮乏→农产品价格严重低于均衡价格→城市劳动生产率虚高

 

    放弃计划经济的转型:

1.  农产品涨价→城市工业大面积亏损→完全就业政策失败→待业出现→城市贫困

2.  农民收入提高→乡镇工业兴起→替代城市工业产品→城市停产、失业、贫困

3.  农民进城直接替代城市劳动力→城市失业、贫困

4.  城市企业提高真实劳动生产率→城市失业、贫困

 

中国城市失业问题和与之相伴随的贫困现象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公开暴露:突发性、严重性

 

由于“稳定第一”政策,由于对农民的歧视政策、由于改革的半停顿状态,中国失业和贫困问题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仍然积蓄着进一步爆发的巨大能量。所以,在短期,中国经济也许将面对更为严重的城市贫困问题。而在长期中,中国将始终受到城市失业和贫困现象的困扰。

工资增长的发展经济学导论

(敬告:本书曾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上海市中山北一路369号,邮编200083)于1997年出版。这里上载的仅仅是本书的目录、自序和第一章导言部分。引用该部分的读者请务必参照上述出版社的本书。)

 

工 资 增 长 的 发 展 经 济 学 导 论 

     

 

 

我在农村期间(19681977)结识的农民朋友们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发展经济学的定义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经济分类的人均收入方法                       

第三节    经济分类的边际收入方法                       

第四节    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五节    发展中经济的定义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建设           

 

第三章    发展中经济的劳动市场和工资的上升趋势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一阶级模型的假定                                       

第三节    农业部门的工资决定                                     

第四节    农业和工业工资的共同决定        

第五节    对工资上升结论的检验                                   

附录一    有关统计数据                              

附录二    模型的证明                                         

 

第四章    人口变化和工资上升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古典模型和刘易斯模型中人口与工资的关系           

第三节    一阶级模型中人口与工资的关系                             

第四节    人口增长和工资变化的数学关系                             

第五节    人口增长情况下决定工资上升的条件                 

 

第五章    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                                     

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中的资本市场                       

第二节    资本市场模型                              

第三节    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的相互作用                             

3.1       两个市场的均衡方程                                     

3.2       利息率和工业劳动在劳动市场上的相互作用           

3.3       利息率和工业劳动在资本市场上的相互作用           

3.4       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共同均衡                             

第四节    结论                                               

附录       模型的证明                                         

 

人名译名表                                                  

参考文献                                                    


 

     

    呈献给读者的这本书,是我近十年来在发展经济学方面的一点研究心得。十年前,当我在上海财经大学讲授西方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学时,我注意到,在解释我国的收入分配和资本积累时,存在着很多基本的理论困难。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