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nweise fuer Seminararbeiten

Prof. Dr. Hu Jingbei                          CDHK, Tongji-Universitaet

 

 

撰写课程论文的若干要求

 

1.    内容上,清楚地分为导论、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结论部分可以不写)

导论内容:问题的提出

主体内容:参考文献对问题的切入点、前提、逻辑推导过程、基本结果

结论:本人的评论和其他作者的评论

2.    结构上,清楚地列出题目、目录、正文和文献四个部分

3.  形式上,是一篇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写成的接近科学论文形式的文章,而不是草稿、感想、议论、抄录或小品文。

4.正文字数不少于7000字,不多于10000字。

5.正文结束后列出的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引用过的。正文中引用的所有文献必须在正文后列出。

6.正文中引用文献和加上特别说明时,请用脚注。

    脚注在全文内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脚注放在每页的下方。

7.所列出的表和图分别在全文连续编号并列出题目。编号方式为

        1  表名                       1  图名

        2 表名                       2 图名

    表和图都要列入目录

8.编辑方法:

        A4纸,尽可能做到 每行40个汉字,每页40行,正文和文献部分连续加页码,页码加在每页的右下方。版面朴素、大方。不加页眉。

9.正文分节编号方式:

        1

        11

1.  2

2.   

10.文献引用方式:

    在脚注内:

        论文:作者名,出版或发表年份,文献名,载于“某杂志”期数,页码

著作:作者名,出版或发表年份,文献名,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页码

如本文献的出处和上一脚注完全相同(除页码外),则用:同上注,页码。如本

文献的出处和上面某一脚注(如注5)完全相同(除页码外),则用:同注5,页码。

在文末的文献部分:

        论文:作者名,出版或发表年份,文献名,载于“某杂志”期数,全文的开始和结束页码

著作:作者名,出版或发表年份,文献名,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

出版和发表的年份,以所引用的版本的年份为准。

    文献的排列顺序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序。中文和外文文献分别按此顺序排列。

    注意:文献引用的两大原则:1. 引用的每一个事实、思想,只要不是众所周知的,都应当标明文献出处;2. 文献标明方式应当能够使有兴趣的读者能够简便、快捷地找到文献。

Gestaltungsrichtlinien der Seminararbeiten

Prof. Dr. Armin Bohnet

Hinweise zur Erstellung einer Seminararbeit

    Umfang

8-10 Textseiten

Verwendete Literatur: mind. 5 Referenzen sollten nachgewiesen werden.

        Seitengestaltung

      Zeilenabstand: 1,5

      Schriftgrad: 12 einer Schreibmaschinenschrift oder Proportionalschrift

      Linker Rand: 5 cm

      Rechter Rand: 1,5 cm

      Unterer Rand: 2 cm

      Oberer Rand: 3 cm

        Formaler Aufbau

1.    Titelblatt: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Universitaet Tongji
 Prof. Dr. A. Bohnet/Prof. Dr. Hu Jingbei

Seminararbeit im Fach
VWL

Thema: …

vorgelegt von:
Vorname Nachnam
e

Nr. des/r Studenten/innen

 2.      Inhaltsverzeichnis

       Gliederung mit Seitenangaben

3.       Abkürzungs-, Abbildungs-, Tabellenverzeichnis

4.       Textteil (hier beginnt die Seitennummerierung in arabischen Zahlen)

5.       (ggf.) Anhang

6.       Literaturverzeichnis

        Abkürzungen:

Es sollen möglichst nur gebräuchliche Abkürzungen verwendet werden.

        Abbildungen/Tabellen

Sie sind mit fortlaufender Nummerierung, Titel und Quellenangaben zu versehen.

Zum Beispiel:

          Im Text:

      Abb. 1: Titel

      Tab. 1: Titel

       Die Quellenangabe ist unterhalb der Tabelle bzw. Abbildung aufzuführen, nicht jedoch in einer Fußnote.

          Im Abbildungs-/Tabellenverzeichnis:

      Abb. 1: Titel, Seitenangaben

      Tab. 1: Titel, Seitenangaben

        Gliederung:

      Kapitelüberschriften müssen einen deutlichen Bezug zum Inhalt des jeweiligen Textteils aufweisen.      
          (z.B.: Grundlagen der Wirtschaftssystemanalyse, NICHT Grundlagen).

      Wird ein Oberpunkt weiter untergliedert, so müssen mindestens zwei Unterpunkte gebildet werden.

      Das Thema der Arbeit soll nicht in einer Kapitelüberschrift wiederholt werden, auch nicht in leicht abgewandelter Form.

      Ein sachlogischer Aufbau muss erkennbar sein.

       Bei der Gliederung gibt es verschiedene Möglichkeiten. Die gewählte Alternative muss allerdings konsequent angewandt werden. Beispiele:

1.                                                 I.                                             1.

     1.1                                               I.A                                           1.a

     1.2                                               I.B                                           1.b

2.                                                 II.                                            2.

     2.1                                               II.A                                          2.a

            2.1.1                                              II.A.1                                       2.a.a

            2.1.2                                              II.A.2                                       2.a.b

     2.2                                               II.B                                          2.b

     2.3                                               II.C                                          2.c

3.                                                 III.                                           3.

      Absätze sind sinnvoll zu bilden. Als Richtschnur gilt: Ein Absatz enthält einen Gedankengang.

      Aus der Untergliederung eines Kapitels sollte dessen inhaltliche Bedeutung zum Ausdruck kommen.

        Zitierweise:

Grundsatz: Nachprüfbarkeit muss gegeben sein.  
        Jedes Faktum/jeder Gedanke muss, sofern übernommen, mit einer    Quellenangabe versehen sein. 
        Wird in einem Absatz mehrmals hintereinander auf dieselben Seiten einer Quelle verwiesen, so darf dieses in einer einzigen Fußnote am Ende der      übernommenen Angaben vermerkt werden.     
        Liegen den gemachten Angaben verschiedene Quellen zugrunde, so sind alle Quellen anzugeben (z.B. verbunden durch „i.V.m.“).

      Direkte vs. indirekte Zitierweise:

      Direkt:

       <

BWL-Mitteilung

CDHK                                                                                                Prof.Dr. Hu Jingbei

WS 02/03                                                                                             

 

 

Mitteilung

(04.09.02)


Studenten/innen des CDHK, die im WS 02/03 an der Lehrveranstaltung “Unternehmensfuherung” teilnehmen und entsprechende Leistungen erhalten moechten, sollen im Blockseminar zwischen 21.10. und 25.10.2002, das von Prof. Dr. Dr.h.c. Hans-Christian Pfohl von der Universitaet Darmstadt, Deutschland geleitet wird,  in der Lehrveranstaltung erscheinen und Vortraege halten. Jede/r Student/in muss im vorgegebenen Seminarplan entsprechende Inhalte fuer eigenen Vortrag waehlen und diese vor- und aufbereiten. Fuer ihren Waehlen koennen sich Studenten/innen ab sofort bei Herrn Hu Linchang anmelden.

 

Das Referenzlehrbuch ist

Ulrich,P./Fluri,E.: Management:Eine konzentrierte Einfuehrung, 7.,verb.Aufl., Bern;Stuttgart;Wien: Haupt,1995.

Das Buch liegt ebenfalls beim Herrn Hu Linchang bereit  auszuleihen..

 

Die erste Tagung findet an der ersten Semesterwoche statt.

Seminarplan

Prof. Dr. Bohnet/Prof. Dr. Hu Jingbei                                                          SS 2002-2003

CDHK, Tongji-Universitaet, Shanghai

 

Seminarplanung

Eigentumsordnung und Privatisierung

im Rahmen der Lehrveranstaltung Geldtheorie und Geldpolitik

in der Zeit vom 04.06. – 10.06.2003

 

 

Datum

Themen

Referenten

04.06.2003

Theoretische Grundlagen der Eigentumsordnung und Privatisierung, insbesondere bei Karl Marx und der Property-rights-Schule

Gruppe 1:

 90,73

95,65,

81,85,

84

05.06.2003

Privatisierung in Westdeutschland mit praktischen Beispielen

Gruppe 2:

77,79,

71,88,

66,68,

69,75

06.06.2003

Privatisierungspolitik in Ostdeutschland durch die Treuhandanstalt

Gruppe 3:

92,93,

82,70,

87,76

83

09.06.2003

Privatisierung in Russland

Gruppe 4:

96,89,

80,91,

 高,

10.06.2003

Eigentumsreformen in China

Gruppe 5:

19,74,

72,84,

94,78,

67

Bem.: Zahlen sind die letzten zwei Ziffern der Studenten-Nummern eines(r) jeden Studenten/in. Der/die erstgenannte Student/Studentin ist Vorsitzender/Vorsitzende der jeweiligern Referenten- gruppe.

 

 

Prof. Dr. Bohnet/Prof. Dr. Hu Jingbei                                            SS 2002-2003

CDHK, Tongji-Universitaet, Shanghai

 

Eigentumsordnung und Privatisierung

Literaturhinweise

 

Zu Thema 1

Bohnet, A.., 1986, Elemente einer allgemeinen Theorie der Wirtschaftsordnung, in: Jahrbuecher fuer Nationaloekonomie und Statistik, Band 201/4, 1986, S. 378 – 403, insb. S. 385 – 391.

Bohnet, A.. Property rights, Manukript der Universitaet Giessen

 

Zu Thema 2

Bohnet, A./Mueller, F., Die oeffentlichen Unternehmen in den alten Laender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Gewicht, Ziele und Leistungsfaehrigkeit, Manukript der Universitaet Giessen

Bundesfinanzministerium der BRD, 2002, Perspektiven der Privatisierungspolitik des Bundes, sieht: www. Bundesfinanzministerium.de/Anlage1832

Bundesfinanzministerium der BRD, 2001, Privatisierungsverfahren des Bundes, dargestellt am Beispiel der Teilprivatisierung der JURIS GmbH, sieht: www. Bundesfinanz- ministerium.de/Anlage8150

 

Zu Thema 3

Leipold, H., Privateigentum und Privatisierungspolitik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Manukript der Universitaet Giessen

Stahl,M., 1995; Buyouts zur Privatisierung in den Transformationslaendern Mittel- und Osteuropas, Wiesbaden: Dt. Univ-Verl.; Wiesbaden: Gabler, insb. S. 37-48 (Buyout-Transaktionen als Methode der Privatisierung), S. 193-200, S. 215-229  (Privatisierungs-Buyouts in Ostdeutschland)

 

Zu Thema 4

Siehl, E., 1998, Privatisierung in Russland: Institutioneller Wandel in ausgewaehlten Regionen, Wiesbaden: Dt.Univ-Verl: Wiesbaden: Gabler, insb. S. 141-224..

 

Zu Thema 5

Bohnet, A./Hong, Z., 1996, Wirtschaftsreformen und Privatisierung, in:Ost-West-Contact, Nr. 1, S. 26-29.

Seeger, A., 2001, Die Privatisierung von Staatsunternehmen in der VR China – Bedingungen, Transformationsprobleme, Perspektiven, S. 61-75 (Privatisierungstechniken), S. 211-249 (Anwendeungsmoeglichkeiten der Privatisierungstechniken)

Chinesischspraechige Literatur zum Privatisierungsprozess Chinas und dessen Fallstudien sollen Studenten/innen selbst suchen.

 

Wichtig: Obige deutschsprachige Literatur kann ab dem 20. 02. 2003 im Lehrstuhl des Stifterverbandes fuer die Deutsche Wissenschaft am CDHK eingesehen und zum Kopieren ausgeliehen werden.

 

Bemerkungen

fuer die teilnehmenden Studierenden am Blockseminar ueber Eigentumsordnung und Privatisierung im Rahmen der Lehrveranstaltung Geldtheorie und Geldpolitik

in der Zeit vom 04.06. – 10.06.2003

 

1.       Jede(r) Student/in muss ein Thema aus den vorgegebenen fuenf Themen auswaehlen.

2.       Jede(r) Student/in soll das gewaehlte Thema selbstaendig bearbeiten und die relevante Literatur in Chinesisch, Deutsch und Englisch suchen und auswerten. 

3.       Die vom Dozenten zur Verfuegung gestellte Literatur soll sorgfaeltig, kritisch und analytisch verarbeitet werden. Diese Literatur reicht fuer die Verfassung einer Hausarbeit aber in keinem Sinne aus. Deshalb sollen die Studenten die No.2 dieser Bemerkungen beachten.

4.       Die Hausarbeit muss in der deutschen Sprache geschrieben werden. Ihr Umfang sollte zwischen 8 und 10 Seiten liegen. Die Formatierung der Arbeit erfolgt nach besonderen Anweisungen fur die Gestaltung der Hausarbeit.

5.       Arbeiten ueber das Thema 5 koennen sich ausschliesslich mit den Phaenomenen der chinesischen Privatisierung von Staatsunternehmen auseinandersetzen, ohne auf deutsch- bzw. englischspraechigen Literatur explizit angewiesen zu sein. Die Studenten, die zustaendig fuer Thema 5 sind, sollten sich aber mit der vom Dozenten zur Verfuegung gestellten Literatur vertraut machen. 

6.       Die Dateinamen v

BWL-Seminarplan

Tag

Vorlesungsblock

Inhalte

Vortragende

(1)
Montag

1. Vorlesungsblock

I Grundlagen

1    Konzeption des allgemeinen Managements

1.1    Zum Begriff des Managements

1.2    Funktionen des Managements

Liangji Ge
(5 S.)

 

 

1.3    Handlungsebenen des Managements

Guogang Zhang
(4 S.)

 

 

1.4       Entscheidungsprozesse im Management

2    Situationsfaktoren des Managements

2.1    Der situative Ansatz

Wendong Gao

(6 S.)

 

 

2.2    Personenspezifische Einflüsse

Feng Tao
(6 S.)

 

 

2.3    Aufgabenspezifische Einflüsse

Shuan Zhu
(5 S.)

 

 

2.4       Soziokulturelle Umwelteinflüsse

2.5       Zusammenfassung der situativen Konzeption

Sansheng Xu
(3 S.)

 

 

 

 

 

2. Vorlesungsblock

II Unternehmungsphilosophie $ -ethik und -politik

1       Unternehmungsphilosophie und -ethik

1.1    Begriff und Wesen der Unternehmungsphilosophie

1.2    Die Priorität der wertenden Betrachtung

1.3       Die Notwendigkeit neuer unternehmungsphilosophischer Konzepte

1.4    Zwei Grundmodelle der Unternehmung

Prof. Pfohl

 

 

 

 

(2)
Dienstag

1. Vorlesungsblock

1.5    Ansätze einer zeitgemäßen Unternehmungsethik

Prof. Pfohl

 

Vorlesungsplan

Prof. Dr. Hu Jingbei                                                                                       SS 2002-2003

CDHK

Geldtheorie und Geldpolitik

Unterrichtsplan

 

Nr.

Datum

Themen

Referent

Bemerkung

1

18.02

Besprechung

Geldtheorie und Geldpolitik

 

Prof. Hu

 

2

25.02

Monetaere Rechnungssysteme

Prof. Hu

 

3

04.03

Monetaere Rechnungssysteme

Prof. Hu

 

4

11.03

Entfall

 

Blockseminar

5

18.03

Geldnachfrage

Prof. Hu

 

6

25.03

Geldangebot

Prof. Hu

 

7

01.04

Geldangebot

Prof. Hu

 

8

08.04

Monetaere Maerkte

Prof. Hu

 

9

西方经济学专题上课计划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20022003学年第二学期                                                                    胡景北教授

 

西方经济学专题 (部分)

中国经济研究专题

 

周次.

日期

报告人

备注

1

17.02

 

胡永刚

 

2

24.02

 

胡永刚

 

3

03.03

 

胡永刚

 

4

10.03

 

何玉长

 

5

17.03

 

何玉长

 

6

24.03

 

何玉长

 

7

03.04

中国经济研究的方法论

胡景北

 

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二十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专题:11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                          “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士课程论文

指导教师:胡景北教授

 

 

 

 

转型国家私有化的再思考

 

 

 

丁晓钦(027003

 

 

 

 

 

 

  

 

1. 导论 ……………………………………………………………………………………………1

 

2. 转型国家的私有化成效…………………………………………………………………………

2.1 变迁中的范式…………………………………………………………………………………2

2.2 私有化成效的理论……………………………………………………………………………2

2.3 数据及实证方法………………………………………………………………………………4

2.4 “所有权变更”能提高经济绩效吗?………………………………………………………5

2.5 深度私有化的配套改革………………………………………………………………………6

2.6 政策推论………………………………………………………………………………………9

 

3. 参考文献 ………………………………………………………………………………………9

 

1 根据经济绩效的初始状况对转型国家进行分类 …………………………………………4

2 COT (OBCA)的增加使GDP中经济绩效提高或降低的OBCA (COT)………………………8

3 置信度为95%时OBCA水平可以保证COT的增加能提高经济绩效的年度………………8

 

 

 

 

 

1. 导论

 

在过去的十年里,东欧转型国家的私有化在宏观经济层面有得有失,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得失?原“华盛顿共识”认为私有化即所有权的变更,这种观点似乎过于简单化、绝对化。

ZinnesEilat Sachs 2001年递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个工作文本The Gains from Privatizat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Is “Change of Ownership” Enough? 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他们认为,经济绩效的提高来自于“深度私有化”,即在主要的制度以及与“代理”有关问题的改革超过一定水平时而进行的私有化。而且,他们还发现由于初始条件的不同,同一政策在不同国家产生的经济绩效也不尽相同。因此,他们试图解释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过去十年中转型国家的私有化在宏观经济层面的得与失,并为经济转型国家的私有化政策的制定提出了一种修正的范式。[1]

他们首先对范式的各种争论进行了总结,并指出私有化问题在其中起着如何重要的作用。他们发现,原“华盛顿共识”将所有权的变更等同于私有化,将所有权变更视为政策的需要。然而,通过对私有化文献的研究,他们发现了其它一些重要的因素,它们包括代理问题的解决机制、预算约束的硬化、市场竞争、公司目标的非政策化,以及支持这些因素的机构及规章制度的建立。他们通过对24个国家的实证研究来考查:是否仅仅通过所有权的变更就可以提高经济绩效?抑或还有上述其它因素的作用?

    他们在研究中引入了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经济绩效的初始状况,二是转型的周期。他们沿用了他们在2000年合作的Patterns of Economic Reform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1990–1998 一文中使用的指标进行经济计量分析,来解决所有权变更的程度、代理问题、其它改革的进程及衡量经济绩效的可选方法等一系列问题。[2]

接着,他们用经济计量方法对文章的中心论题进行了研究。他们首先表明仅有所有权变更的私有化不足以提高经济绩效,这一结论用包括GDP的复苏、外国直接投资和出口在内的方法来衡量都是成立了。接着,他们又采用了OBCA指标来解释谨慎管制、公司治理、企业预算约束硬化和管理层目标等方面改革的问题。他们发现,当该指标本身促成了经济绩效的提高时,私有化真正得益于所有权变更和OBCA二者改革的结合。正如Pistor1999)所强调的,只有当保护所有权的法律规章制度已经建立并付诸实施,所有者才能行使所有权赋予的特权来提高公司的生产能力、增加公司的盈利。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经济绩效才有可能提高。[3]

对此结论他们作了以下的量化处理:OBCA的水平越高,所有权变更的私有化程度的提高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也越大。具体来说,当所有权变更对经济绩效有积极作用时,OBCA的水平越高,这种积极作用也就越大;当所有权变更对经济绩效有负面影响时,OBCA的水平越高,这种负面影响也就越小。由此可以推论,所有权变更的私有化如要对经济绩效产生积极的作用的话,OBCA必须达到一定的门槛水平。如果OBCA的配套改革不力,所有权变更的私有化则会对经济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可以用来解释所有权变更的私有化带来经济全面恶化的原因,即如果没有一套制度来保证所有者行使其权利,那么所有权变更带来的仅仅是以私人部门代替政府对管理层进行控制,而控制的力度和效果并没有加强。他们通过研究,指出了OBCA没有达到这一门槛水平的国家以及年份。这一结论还告诉我们,同一政策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因此私有化的政策也必须视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配套改革的水平而定。

 

 

2. 转型国家的私有化成效

 

2.1 变迁中的范式

 

在历史上的经济萧条时期,政策制订者很少是根据一套原则在某一领域采取一些重要的、通常是激进的行动。情况往往是当这些混乱的、毫无规律可循的事情发生后很久,这些原则的确切性质和根本假设才日渐明朗,二十世纪的许多事件如列宁的“新经济计划”、“罗斯福新政”及马歇尔的欧洲计划都是如此。

可以说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前十年,转型国家也是以这样一套原则为基础的,我们称之为“范式”,这个范式就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著名的“华盛顿共识”。对“华盛顿共识”的描述和分析很多,其核心原则可概括如下:迅速私有化、宏观经济稳定、迅速自由化、持续的财政政策、对外贸和外资的经济开放。

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该范式中的一系列潜在的假设:首先,转型的关键是将经济部门的企业所有权转移到私人手中,而且越快越好,私人一旦拥有企业,虽然会有利己主义的行为,但同时会产生自我增强的有效的力量来要求建立私有产权所需要的一切制度,从而将它们在市场经济中固定下来;此外,新的股东阶层会使公司治理的结构有利于他们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

宏观经济稳定、私有化、结构调整以及后来的系统转型(Åslund $ 1994[4]; Kornai $ 1994[5]; Sachs $ 1996[6])一直困扰着人们,而这些原则使人们对此问题的争论在过去十年里越演越烈。十年过去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资料也越来越多,而Clifford ZinnesYair Eilat Jeffrey Sachs 在他们文章中提出:私有化是否能提高经济绩效?私有化提高经济绩效的先决条件又是什么?而贯串这些问题的主线是:需要建立哪些相关的制度才能使私有化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Pistor $ 2001) [7]。这些制度主要是有关股东权利保护、银行业务健全、债权人保护、破产委员会、资本市场监管以及商业法规执行的种种制度。他们着重研究哪些能使私有化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的相关制度的作用,并认为政策制订者应实行“深度私有化”,即在所有权变更的同时加强相关制度的建立。

 

2.2 私有化成效的理论

 

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一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专题:2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                          “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士课程论文

指导教师:胡景北

 

 

国有与私有的比较

 

刘建强  27033

 

 

 

 

  

 

1 问题的提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慈善政府国有化的合理范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   对学校实行私有化的案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4   结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5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国有与私有的比较

1问题的提出

究竟什么样的商品和服务由政府而不能由私人来提供,到底工人们是否应该在国有钢铁或汽车企业劳动?是否必须要求教师和医生在国有的学校或医院工作?处理垃圾的机构到底应该是国有还是私有?是否整个经济都应该社会化?虽然这些都是经济学上的老问题,但是经济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以及对于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等方面的观点却是在经常变化的。最近二十年来,经济学家的主流观点更加倾向于私有化。美国经济学家Shleifer在其文章“State versus private ownership”中对这些主流观点做了总结。本文在下面将扼要介绍Shleifer的总结。”

2慈善政府国有化的合理范围

假设政府想把一件商品或服务送到消费者手中,当然这些商品可能是食物、钢铁、电信、教育、或健康等。政府可能希望超过预算来支付这些商品或服务,或者政府会对这些商品或服务的一些诸如价格等类的问题比较关心,尽管这应该是购买者自己应该考虑的问题。到底政府应该亲自雇佣自己的员工来提供这些商品或服务,还是把这些事情交给私人去提供?即使政府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这种模式是否可行?在这一部分,我们在政府是慈善政府的前提下去一一验证。

2.1在合同条款下,无论是由政府去提供还是由私人去提供都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如果政府明确知道自己应该生产什么商品或服务,那么它完全可以通过合同条款的形式让渡给私人生产者去提供,政府只要实施有效监管就可以了。很明显,在这种条件下,究竟由政府还是由私人去提供根本没有什么不同。实际上,政府起草一个合适的合同或监管措施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即把信件送到自己想送的地方,并不是一件很难作到的事情。

2.2出于对避免垄断力量的考虑,应该实行国有化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政府能辨认出垄断产品的存在,那通常它一定能采取措施对诸如公共交通或电信等领域进行有效监管。一旦允许监管,那么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由于垄断的存在而主张国有化的理由也将流产。通过合理的合同和监管,所有产品或服务无论是由政府还是由私人提供都没有什么区别。当然,这种结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监管,而仅仅是针对于那些认为不能达到社会目标才采取国有化的观点的解决方案。

但是应该认识到,在一些时候,合同条款是有限的,如,政府根本不可能完全预期究竟什么会发生,也不可能完全作到所有应有监管的实施。在这方面研究的比较多的是近期发展起来的GrossmanHart(1986)HartMoore(1990)Hart(1995)等人的不完全合同理论。这些学者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完全合同上(而不仅仅考虑国有模式),更具体地说,他们认为,在合同没有明确规定的真空地带,财产的所有权使所有者会努力控制并进行讨价还价,从而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做。

2.3究竟是选择国有还是私有,主要依赖于作出的这样的选择,对于类似于这些没有办法通过合同解决的质量问题对于革新动机影响程度的不同,以及这种影响的成本大小。

HartShleiferVishny(1997)Grossman-Hart-Moore的不完全合同理论运用到私有与还是国有的选择问题上。他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到合同本身的特点上,即某些合同往往带有没有办法通过合同解决的“质量问题”。例如,监狱应怎样对待进来的罪犯,日常用水应保持什么样的纯净度,学校在爱国教育问题上应使学生达到什么程度,一封信件应在多长时间内被送到偏远地区,以及汽车制造商在革新动机上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当然,这里效率的概念主要倾向于社会价值质量的方面。

既考虑到效率,又考虑到质量,HartShleiferVishny1997)认为人们只有两种投资动机,即降低成本和革新以提高质量。当资产是国有时,公共资产的管理者相对来说投资动机比较弱,道理很简单,既然管理者不是所有者,自己投资降低成本或提高质量后所分享的收益是微乎其微的。相反,对于合同监管下的私有者来说,他们的投资动机就很强,因为,作为所有者,他们分享的投资后所带来的收益要多的多。很显然,究竟那种所有制结构更有效,取决于这种所有制结构是否能带来投资或革新的更高的动机。

在国有制的条件下,雇员在降低成本和进行革新以提高质量方面有比较弱的动机,相反,在私有条件下,他们的所有者投资动机却比较强,这完全可以由经验研究和实际观察来证明。象钢铁厂、航空公司或一般零售商店等类似的公司,如果通过私人所有能提供成本低而质量高的产品或服务时,那实行国有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实际上,证据表明,在很少有例外的情况下,私有比国有在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World Bank $ 1995)。例如,Barberis etal1996)发现俄罗斯商店在实行私有化后,无论其质量还是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Ehrlich etal1994)也发现,俄罗斯航空公司在实行私有化后,与以前相比具有更高的生产增长率。这和Schumpeter1942)所担心的,即私有企业是否能保持高的增长,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革新方面,国有与私有的比较,为了获取相对有利的优势,Marshall1907)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解释了大英帝国19世纪在革新方面的飞速增长,而转向社会主义国家后,Marshallp.339)认为,政府是一个非常弱的革新者。他写道:“一个政府可以印刷莎士比亚的一部很好的作品,但是他却不能写出这样好的作品……政府工作的每一步扩展,都需要永不间断的发明和革新,这应被认为是反对国有化的首要证据,因为这意味着知识的增长,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更象是一种无法比拟的财富积累。”而对于革新的不够重视,使很多革新倡导者在国有化经济中遇到很大的麻烦,包括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当然,还有一些案例,在反对国有化方面不那么直接。在这些案例中,由于成本的降低,追求利润的私有者会在那些难以订立合同条款的方面有降低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潜在倾向。例如,私人监狱可能通过雇佣比较廉价的护卫和教官,从而不能很好的教育罪犯;私人医院可能不会救治那些可能会导致自己赔本的病人;私人学校可能雇佣比较廉价的教师来代替比较优秀但有很高工资的教师,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激进的革新者可能反而不会注重效率的提高,或者说,有效率的生产者,革新的动机反而比较弱。更讽刺的是,政府有时恰好就是这种开始有效率的生产者,因为他的雇员没有降低成本的动机。

现代社会,许多国有化的案例恰恰与这种观点相一致。主张国有化的人们,想通过这种所有制,来避免出现那些没有经过培训但工资较低的监狱看管者的出现;合理使用水资源,以避免出现净化水的投资;政府自己亲自雇佣工人来生产轿车,以制造出更加环保的汽车,等等。然而,结果究竟怎样?这些将要求政府仔细的研究,这样,即使在那些由于降低成本而有可能降低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难以合同化的情景中,私有化也将优越于国有化。

2.4即使在那些由于降低成本而有可能降低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难以合同化的情景中,私有化的所有者革新的动机,也会调整由于产品或质量降低而带来的不平衡。

例如,如果政府对研究和生产一种新的武器感兴趣,那么它将更倾向于与私人企业签定一个合同,而不用去考虑这个合同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会带来由于降低成本而造成的产品质量下降问题(例如,这个私人所有者可能减少在保守秘密方面的投资,也许这和政府所要求的有些偏离),因为通过这个合同,的确可以为政府设计出一套更好的系统。电信方面的革命,主要就是由于这些私有电信商通过革新和新技术的采用,为他们带来巨大利润的动力所决定的(Winston $ 1998)。所以,尤其是在那些革新非常重要的产业,政府采取国有化的形式将是非常牵强的。

从重要性的角度来说,当消费者去买那些质量好的商品或服务时,只要有足够的商品供给者,那么由于成本降低而带来的产品或服务难以合同化的质量下降问题,也就不怎么重要了。例如,在健康保险计划或家庭保险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在和私人提供者签定合同后,得到的却是质量非常差的服务。那么,作为结果,无论是由政府还是由私人提供此项服务,减少成本而降低服务质量的供应商将会发现此项服务需求的下降,或者是吸引那些偏好低成本、低服务质量的消费者。而一旦出现这种状况,产品或服务供应商的业务转换成本将会变的非常可观,因为,消费者的相应行动会有滞后现象,况且其他产品或服务供应商也会切断转换的渠道。所以,很明显,由于竞争性供应商的存在,更削弱了这些领域产品或服务的国有化的观点,因为私有化减弱了非效率的成本降低,而保留了那些有效的减低成本和强有力的革新力量。

2.5为了有利于竞争,企业声誉形象的建立使得私有化范围更大。

如果私人产品提供者想在未来获得更多的消费者,那么他们就不会实行将会导致降低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成本降低。很明显,企业声誉形象效果对于监狱的私有化可能是不重要的,因为监狱服务质量的革新不是很重要,而且罪犯选择监狱也是不很现实的事情。但是大部分私有企业都努力树立自己的企业声誉,从而才可能获得更多的政府合同项目(Logan $ 1990)。

总之,通过考虑这些方面,国有化有优势的环境范围将会变的更加狭窄。这些范围大致包括:

1)降低成本将会导致产品或服务质量难以合同化的方面下降十分明显的行业;

2)革新相对并不重要的行业;

3)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竞争性很弱,而且消费者选择权转移很困难的行业;

4)声誉机制也不太重要的行业。

很明显,从这些列举的行业可以看出,这些应该实行国有化或者实行国有化比较有优势的行业简直是微乎其微。

2.6不仅仅为了追逐利润的企业的存在,更加减小了国有化的范围。

然而,不幸的是,即使这些范围的行业,却仍然被高估了。原因很简单,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一些原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商品或服务的私有供应商,转变成不仅仅为了追逐利润的企业,也就是削弱了这些企业为降低成本而有可能减少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动机。不追求利润的企业可能会利用他们创造的剩余来进行津贴消费,以此来改善自己雇员的生活。当这些不为追求利润的企业是出于社会激发所产生的,那么他们反而甚至会去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Weisbrod $ 1988)。这样,这些不为追求利润的企业管理者在追逐额外补贴的动机,与那些仅仅为追求利润的企业管理者追求利润的动机相比较,可能要弱一些,这样,他们就更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前景发展而去更加关心自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这两个要素都会制约他们作出为减少成本而降低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动机。依GlaeserShleifer1998)的观点来说,即使是在上一段我们所讨论的各种环境下,即不管在那些没有革新动机的行业,还是那些由于竞争性或声誉机制而不能弱化革新动机的、需要由私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行业,不为追求利润的企业既比国有化的产品或服务供应商有效,也比那些仅仅为了追求利润的私有化的产品或服务供应商有效。实际上,许多机构如中学、大学、医院、幼儿园、养老院等,以及其他行业,在原则上来说,由私人提供(不管有没有充分的理由)这些服务经常是出于不为盈利的目的。而这将进一步动摇了应由国有化的供应商去提供这些产品或服务的基础。

2.7国有化的范围虽然很小,但不是空集。

这样,剩下来由政府通过国有去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范围将是非常有限的,但却不是空集。例如,对于运营美国空军一号来说,飞机的乘客是美国的总统。到底空军一号的运营应由政府去做,还是应由私人去做?在这个例子中,应由政府去做应该更具有合理性,理由如下:首先,美国总统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这项服务交给私人去做,那么他们有可能为了降低成本而采取减少服务人员、减少事前准备工作、减少其它相关服务等办法;或者为了节约燃油而采取距离短但是较危险的航线,但这种降低成本可能会带来服务质量的急剧下降(美国总统将有生命危险),这对于美国总统的重要程度来说,绝对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其次,对这项服务的革新的重要性也不是很重要,(为了提高整个飞行过程中服务质量,将会给航空公司带来很大的成本增加)。再次,总统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将无法自由选择其他服务供应商。第四,企业声誉在上述条件下也将会变的不太重要。最后,不为盈利为目的的动机也许太强而无法拿到这项合同。当然,还有其他例子可以说明通过政府提供某些商品或服务比通过私人提供将会更有优势,但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某些商品或服务的确需要政府来提供。

总之,某些商品或服务之所以应该由私人来提供,主要依赖于革新动机和降低成本的重要性。在某些场合,可能无论革新还是成本都不重要,或者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政府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或者政府希望在改变自己的策略时不会带来太大的损失(可能由于税收收入增加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在这种条件下,为了节省费用,就有必要采取国有的形式。在这里最好的例子就是在战争时期,虽然可能造成制约革新动机的后果,但为了收益能为政府所获得,政府往往会采取国有或者严格监管的形式(当然,在战争时期,爱国主义可能是一种个别的更强大的动力)。通过国有化,就可以允许政府在生产什么、生产多快、由谁生产等方面改变时,不需要赔付什么合同费用。而如果采取另一种形式,即实行私有化而采取竟低价投标的形式来为政府生产,在资本市场不完善或政府不可信的条件下,在政府改变主意时期望得到一笔赔付收益也就显得没有什么效果了。这个简单的论据解释了为什么在战争时期一些政府采取国有化,或者说为什么这些政府即使在和平年代对军队、对外服务等领域都实行国有化,道理很简单:这样他们可以节约费用。实际上,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支持社会主义和国有化的文献和观点,就是战争的缘故。但是,在和平年代,政府为了在自己经常改变主意时避免赔付罚金的理由,以及考虑到政府的不可预见性而忽略革新动机的理由,特别是在爱国主义这种强大动力变弱后,就变得不那么明显了。

对于慈善政府,即对以公众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政府来说,国有化的范围都如此之小,可见,对于那些存在腐败、政府官员以自己的连任等为目标的非慈善政府来说,国有化的合理范围也就更小了。Shleifer and Vishny $ 1994 $ 1998;Bennedsen $ 1998)。

3对学校实行私有化的案例

在美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小学和中学学校是国家公有的(Poterba $ 1996

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十五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专题:9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                                “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士课程论文

指导教师:胡景北

 

 

私有化企业经营业绩研究

 

寇晓宇

学号:028009

 

 

 

目录

 

 

1.导论………………………………………………………………………………3

2.私有化企业经营业绩的实证研究………………………………………………3

21 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绩效比较………………………………………………3

22 内部人、外部人控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比较………………………………5

23 企业所有权集中度对大规模私有化后企业绩效的影响……………………7

3.参考文献…………………………………………………………………………10

1……………………………………………………………………………………11

2……………………………………………………………………………………12

 

 

 

 

 

 

 

 

 

 

 

 

 

 

 

摘要:

近年来,私有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国,使私有化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现象,本文从三个方面综述专家、学者对私有化的实证研究: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绩效的比较;内部人和外部人控制企业绩效的比较;所有权集中度不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关键词:国有,私有化,公私混合所有制,绩效

 

1.  导论

私有企业绩效是否优于国有企业(SOEs),私有化能否提高绩效?这是一个一直在争论的问题。 在世界各地,包括中欧,私有化已经成功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绩效,然而出现于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哈萨克、摩尔多瓦、蒙古、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的私有化却没有显示出效果。1私有化能否提高企业经营业绩?企业被私有化后,何种类型的所有者能提高企业绩效?所有权的集中和分散对私有化企业的业绩有何影响?EhrlichGallais-Hamonno等人从实证角度对此作出了判断。

 

2.私有化企业经营业绩的实证研究

21 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绩效比较:

在比较国有与私有企业效率的时候存在两类困难,一类是在比较国有与私有企业的时候很难确定合适的比较集,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私有部门少这个问题就更明显;第二,为什么一些企业国有而另外一些企业私有是有原因的,包括在特殊部门可觉察的市场失灵程度。决定企业是公有还是私有的因素对绩效有显著的影响。研究者在比较国有与私有绩效的时候取得了一些进展。

EhrlichGallais-HamonnoLiu,和 Lutter1994)提供了实例证明国有和私有企业生产效率不同。比较了1973-198323个具有不同所有者的国际航线在成本、产出、所有权方面的不同。他们构造了一个内生模型,特定企业的生产率增长是该企业资本的函数,利用这个模型做固定效应回归与联立的投入需求方程估计成本函数。他们声称能把所有者转换短期和长期对生产率的影响分开,并且可以把所有者效应与其他影响生产率增长的因素区别开来,如市场状况、外生技术进步。2

Ehrlich等人(1994)发现所有权与特定企业生产率增长明显相关。他们的结论是:私有权能促进生产率增长并在长期降低成本,这个差别不受市场竞争程度和法规的影响。他们认为短期所有权转换对生产率和成本的影响不太明显,但长期会每年提高生产率1.6-2%,成本下降1.7-1.9%。部分私有化长期对生产率没有影响,只有完全的私有化才会有效率。3

Ehrlich等人的这项研究的缺点在于只研究了一个产业,并且资料较老。他们认为此项研究一个隐含的假设是所有企业都追求成本最小化,但国有企业还有其他目标,不可能把这些目标的成本区别开来。

Majumdar1996)比较了印度国有、混合、私有部门的效率。他发现私有和混合所有制的效率高于国有。Majumdar的研究认为1973-1989年中央和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的效率得分分别是0.6580.638,混合所有制的得分是0.92,私有是0.975Majumdar的研究只有数据的总值,加上调查数据的可靠性问题,使这个结论不能在其他领域被验证。无论如何,他指出了不同部门效率不同。4

Tian2000)对中国做了研究。他研究了上海股票交易市场的825家公司,其中513家混合所有制,312家私有企业。研究发现私有企业绩效优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另外,他计算了公司价值,发现政府所占股份少则公司价值下降,当政府是大股东时公司价值上升。5

另一个对政府所有权效应的研究用多产业、多民族、时间序列分析法。尽管多部门时间序列研究存在方法论上的问题,这种方法也有优点,能发现在一个国家,一个产业不能发现的问题。Boardman Vining1989)研究了1983500家最大的非美国工业公司的经济绩效。利用四个盈利率和两个X-efficiency指标。结论:国有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盈利和生产力水平明显不如私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盈利水平并不比国有好,只有完全的私有才能获得绩效的提高。在后来的研究中,Vining Boardman1992)从加拿大选取样本企业比较了国有和私有的问题。结论与原有研究相同。对加拿大的研究发现混合所有制盈利优于国有,但不如私有。6

有关公私混合制企业的绩效佟福全(2001)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研究了美国和日本的公私混合型所有制企业。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军事公私混合所有制企业中,联邦政府所掌握的资本占到总资本额的60%以上,私人企业仅占总资本的40%。理论上讲,国家在公私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控制的资本越多,干预越强,企业经营效益就会越差。然而实际上美国政府在公私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控制的资本虽多,但国家对企业干预很少,使美国的公私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效率要高于其他西方国家。7

日本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公私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所持有的资本比例仅为25%,私人所占比例近75%。按照一般的观点,日本公私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效率应该高于美国。可在日本,除个别地方公私混合所有制企业外,绝大多数地方公私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经营绩效并不好,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对此类企业干预过强,企业自身缺乏经营活力,所以经济效率较低。

可见,在公私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家持有资本比例的高低,同企业的经营绩效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要看政府干预的程度。

Dewenter Malatesta2001)利用Vining Boardman同样的方法,不过利用的是最近的数据。《财富》公布的500家最大的国际企业1975年,1985年,1995年的数据,比较样本中国有和私有企业在盈利能力、劳动力强度、债务水平方面的差别。总共有1369家企业,其中147家国有。因为《财富》直到1995年都没有包括美国企业,该数据具有国际性。控制企业规模、地点、产业、商业周期, Dewenter Malatesta的研究结果是稳健的,私有企业盈利努力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并且负债率低,生产过程劳动强度低。

文章分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