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2006年第21期 2006年12月18日
家父胡业仑九十大寿暨家父母六十婚庆祝辞
各位长辈、各位来宾、亲朋好友,女士们、先生们:
一位人道的自由主义者
“夜话”2006年第21期 2006年12月18日
家父胡业仑九十大寿暨家父母六十婚庆祝辞
各位长辈、各位来宾、亲朋好友,女士们、先生们:
“夜话”2006年第11期 2006年5月20日
“夜话”2006年第20期 2006年11月29日
中国经济起飞:认知和感悟
经过多日努力,我的朋友和我计算出了1952年到2005年中国新增资本与新增人口的比值,并绘出了它的坐标图:
“夜话”2006年第14期 2006年7月26日
从农家的小桌子想起
――我的1971年农村日记(1)
十多天前,在湘西山区一个农家里,凹凸不平的泥土地面,被烟熏黑的屋顶,低矮昏暗的房间,我轻轻地问一个赤着脚丫的小女孩在哪里写字做作业。她指着墙边的小桌子说:“在那里”。
“夜话”2006年第10期 2006年5月29日
《农民经济学》译者后记
弗兰克·艾利思的《农民经济学》是我在德国时读到的一本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民的教科书。这本书的特点首先是简明、清晰,其次它不用复杂的数学推导,而主要依靠文字阐述,并辅之以图形和简单数学公式,因此它不但适合于经济学尤其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学生,而且适合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以及关心农民状况的一般读者。这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它不但介绍了利用新古典价值观念和理论工具建立的各种农民模型,而且大量介绍了从马克思的价值观念与理论工具出发的农民研究以及对这两个理论的批评。这和我们接触到的大部分经济学教科书仅仅介绍马克思主义(不一定是马克思)或者新古典观点不同。因此,艾利思的《农民经济学》不但会给读者更加广阔的眼界,而且会给读者理论相对性的感觉。后一种感觉也许对我们中国读者更加重要,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某一种理论“绝对”正确的气氛中,习惯了对某种理论的“独尊”。其实,一种理论再正确也有其相对性即局限性。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即使我们还不能确切指出一种理论的相对性所在,即使我们衷心拥护那种理论,我们也能够抱着开放的心情看待对那种理论的批评和对其他理论的支持。
“夜话”2006年第16期 2006年9月6日
“夜话”2006年第17期 2006年9月29日
“夜话”2006年第13期 2006年7月11日
经济学教育和数学
在2006年7月3日晚上举行的经济学教育改革圆桌会议(上海)上,经济学学习和数学学习的关系是听众席中的学生们最关心的事情。一位不知名的女同学向前排就座的老师们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如果一个数学系毕业生和一个经济学系毕业生报考你的硕士研究生,你选择谁?各位老师的简短回答不同,但占上风的意见是选择数学系毕业生。我本人的回答也很简单:我问经济学系毕业生三分钟问题,例如什么人是农民,如果她/他的回答逻辑很清楚,我便录取他,否则便录取数学系毕业生。
“夜话”2006年第1期 2006年1月3日
转录:
我 相 信
(约翰·小洛克菲勒,1941)
“夜话”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