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经纬老师的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讲稿(说明)
孙经纬老师的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讲稿
您在这里阅读或下载的是孙经纬老师在上海财经大学给硕士研究生讲课用的“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课件。上海财经大学硕士生经济学课程用的教材是
Jehle, G./Reny, P., Advanced Microeconomic Theory
Romer, D.,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它们的英文影印本和中文译本,但教学用的是英文本,所以孙老师讲稿内所出现的中文翻译可能和出版社的中文译本不同。
孙老师的讲稿仅仅涵盖了上述两本书的部分内容,即最初四或五章的内容。他很遗憾没有能够把全书包括进来,也没有能够仔细地重新整理完善。孙老师让我转告大家,制作这份课件的目的是便利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基本上紧扣课本。这份课件中有错误和不明晰之处,他希望您发现后写信或留言到这个网址上,以便让大家了解,也让他好作修改。
在我提醒孙老师有人不经他同意便下载他的讲稿出售的情况下,孙老师仍然坚定地要求把他的讲稿放在我的网络上让大家自由使用。在此,我向孙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孙老师是我非常尊敬和佩服的人。他以自己的美好面对世界,而不管这个世界有多少不遂人意的事情。
胡景北
2004年9月1日
上海财经大学2005年4月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试题(一)
注意:
这里提供的试卷源于参加考试的考生的回忆。
回忆者和本网页不保证试卷的正确性。
经济学试题(一)
(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005年04月)
(三道微观经济学题目,两道宏观经济学题目,每题20分,共5题)
1. 什么是马歇尔需求,希克斯需求,并请用斯卢滋矩阵解释说明。
2. 简述利润函数的性质,若生产函数为y=x1αx21-α,求其利润函数并验证利润函数的性质。
3. 什么是占优策略,纳什均衡,给定如图的策略,哪些是重复删除占劣策略所不能删除的,求纯策略纳什均衡,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
(2,0) |
(1,1) |
(4,2) |
(3,4) |
(1,2) |
(2,3) |
(1,3) |
(0,2) |
(3,0) |
4. 关于拉姆齐模型:个人消费为C, 效用为u(.),u为凹函数,生产函数F(K, L)为规模报酬不变,资本成本为r, 工资为w, 效用贴现率为β,人口增长率为n, 折旧为δ,请说明修正的黄金率水平,人均资本的变化方程K/L,人均产量的变化方程Y/L,说明趋向C/L,K/L的均衡状态为鞍点路径
5. 说明价格、工资刚性的模型。
{回忆者留言:就是书中的五个模型,以前曾考过}
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二十一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专题:12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 “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士课程论文
指导教师:胡景北
中国经济改革的热点问题
苏月中 027042
吴泽智 027041
中国经济改革的热点问题
内容摘要: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经济学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解释中国改革经验的各种观点也层出不穷。广义地说,这些观点可归纳为两大学派,即经验学派和趋同学派。经验学派认为中国的成功归因于中国改革具有演进的、尝试性的和不断深化的特点。趋同学派认为中国的制度实际上渐进地向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的制度靠拢,并强调改革之初中国的经济结构是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本文对两个学派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几个热点问题(如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国企改革、乡镇企业)的观点进行了阐述与比较。
关键词: 趋同学派 经验学派 中国经济改革
1.导言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学界激烈辩论的话题,解释中国改革经验的各种观点也层出不穷。广义来说,这些观点可归纳为两大学派,即经验学派和趋同学派。经验学派认为中国的成功归因于中国改革具有演进的、尝试性的和不断深化的特点。这一学派认为,中国正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中国经济模式,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趋同学派认为中国的制度实际上渐进地向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的制度靠拢;制度趋同的越快,结果越好;渐进主义不是由于持续政治冲突以及其他困难(在有约12亿人口的国家制定政策过程中固有的)所产生的策略。该学派的学者非常强调改革之初中国的经济结构是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也是渐进主义为什么不是增长的障碍的主要原因。
两派争论的焦点问题是:
(1)中国的快速增长是渐进主义政策的结果吗?
(2)中国式渐进改革能够改善前苏联(EEFSU)的经济状况吗?大爆炸改革能够改善中国的经济状况吗?
(3)中国在农业、国有企业和农村工业进行的制度改革取得了成功吗?
(4)在将来,中国的改革将以制度试验和创新为主导还是与东亚经济制度相一致?
经验学派的基本观点是:
(1)市场改革的渐进主义是中国快速增长的关键;
(
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说明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 指导教师:胡景北
博士研究生课程“高级宏观经济学”— 经济改革的经济学
课程说明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的西方经济学博士生专业课程“高级宏观经济学”,在同学们已经修读完以David Romer 的“Advanced Macroeconomics”为基本教材的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将以研讨班的形式对宏观经济学中的某些重要领域做重点学习和探讨。本学期所选择的领域是前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改革问题。这个问题牵涉到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但我们将着重从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制度的角度考察这个领域。
以中国1978年的农业改革为起点,前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型构成了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尤其是最后十年的世界经济史的重要现象。这些国家为什么要向市场经济转型、西方经济学家对这些国家经济改革的基本看法以及他们的理由,是我们了解经济改革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在所有改革措施中,原计划经济下的公有资产的私有化无疑是最令人关心的问题,也是经济改革能否进行下去并完成、市场经济制度能够最终建立的关键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尽管都认为私有化不可避免,私有资产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但对如何私有化、什么时候私有化、以什么形式私有化、配套的条件是什么、私有化的中、短期增长效应等等却众说纷纭。另一方面,我们在中国置身于经济改革过程当中。身在庐山中,应知庐山外,尤其是山外人对山内的看法。一部分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正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私有化。而如果中国要出售原属公有制的部分国有和集体企业,也存在应当如何出售、什么时候出售、以什么形式出售、配套的条件以及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等问题。因此,本课程在经济改革的研究领域内,重点关心私有化问题。
本课程从经济改革和私有化问题中选择了若干专题,并配之以一定的阅读资料。但这些阅读资料并不够。同学们应当自己动手,寻找更多的资料。关于前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改革,国内有大量中文资料。国际上各主要大学和研究部门、主要国际机构、各国政府的网站也提供了大量资料。关于本课程资料的最重要国际网站是
关于东欧和中亚转型国家的资料,可见
另外可见美国经济协会的资料库:
http://econwpa.wustl.edu/EconFAQ/EconFAS.html
所有这些资料都应当批判地分析地阅读,以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本课程自由参加、自由讨论。
打算取得学分的同学需要提交课程论文、经常参见课程和讨论以及参加期末考试。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的评分各占总分数(100分)的一半,但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的成绩必须分别达到30分或以上,才能获得本课程的学分。
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十八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专题:10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 “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士课程论文
指导教师:胡景北教授
私有制与经济增长
叶林祥(027008)
私有制与经济增长
目录
1.导论……………………………………………………………………………………………2
2.模型定义………………………………………………………………………………………2
2.1 计量方程…………………………………………………………………………………… 2
2.2 变量………………………………………………………………………………………….2
2.3 数据………………………………………………………………………………………….3
3. 检验………………………………………………………………………………………….3
3.1 计量方程的简化…………………………………………………………………………….3
3.2 检验………………………………………………………………………………………….3
4对转型经济增长路径的解释……………………………………………………………………4
4.1对转型经济国家经济增长U型特征以及前苏联与非前苏联国家增长差异的解释………4
4.2对不同国家间增长差异的解释……………………………………………………………….6
5.结论………………………………………………………………………………………………7
6.参考文献…………………………………………………………………………………………7
图1 解释转型经济增长U型特征………………………………………………………….5
图2 解释不同转型国家之间增长的差异…………………………………………………..6
私有制与经济增长
一、导言
东欧及前苏联等转型国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增长都呈现了一个U型特征,即经济在转型之初都大幅度下滑,然后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谷,最后经济恢复增长。为什么转型经济增长呈现U型特征?另外同是转型国家,前苏联国家相对于东欧国家来说,开始下滑的幅度大,最后经济恢复的时间晚。为什么前苏联国家经济增长与东欧国家有如此的不同?由Andrew Berg/Eduardo Borensztein/Ratna Sahay et al.所撰写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9年工作文稿,主要就是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
二、模型定义
(一)计量方程
Andrew Berg等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实证文选,首先就是要设立一个计量方程。研究转型经济增长问题时,计量方程左边可以是总产出水平也可以是总产出水平的增长率,主要是计量方程左边变量要和右边变量相一致,并且要便于实证研究。计量方程的初步形式可以假定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