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文小说《远离德国女人》

小说《远离德国女人:一场不可能的爱情》是德国近年的畅销书。最近去德国,友人送我这本书并推荐说它揭示了德国战后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确实,本书虽然是小说,但书中人物擅长网络搜索,找出了不少历史文件。作者阿贝尔也称除了人物和部分事件虚构外,书中许多内容都依据历史事实,书末更不同寻常地列出参考资料。所以,一些德国评论家亦认为小说几乎真实地反映了二战和战后德国的一段历史。我的那位友人生于1937年,和生于1931年的小说女主人公葛丽泰(Greta)属于同一代人,因此对小说描述的那段德国历史特别有体会。这也是她向我推荐的原因之一。

“远离德国女人”是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即将攻入德国时,美军对士兵提出的警告。发给这些士兵的《袖珍德国指南》告诫他们时刻记住“大多数德国人把票投给了纳粹党。德国人全都读过希特勒《我的奋斗》”。为了避免受到平民“游击队”伤害,所以,美国兵要远离德国人,尤其是远离德国女人。确实,美军刚到德国时,双方敌对情绪严重。正如小说描写的那样,一开始,德国人把美国占领军给街头德国孩子的巧克力看成毒杀德国儿童的毒品。我们知道,英国是德国从普鲁士统一到二战这八十多年的宿敌。德国政府无论在“韬光养晦”还是在公开对抗时,都把英国视为德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最大障碍。而美国在两场世界大战中都是英国的坚定盟国。德国民族的这一仇视英美的心理情结,只是在二战后从“国家第一”转到“个人第一”的缓慢过程中才逐渐消散的。就战后来说,不知道是德国广大人民群众守法(遵守政府宣布的投降令)还是缺乏“人民战争”的传统,总之,一旦政府宣布投降,军队放下武器,地方当局和人民群众就不再自发反抗,完全没有出现盟军事先担心的情形。盟军也相应地释放善意。1945年5月德国宣布投降。1945年10月美军就宣布取消禁止士兵和德国人交往的“交友禁令”,占领军大兵和平民开始接触。在这个过程中,德国人和美国兵逐渐建立起个人之间的友谊,德国女人和美国大兵也就开始谈情说爱。小说便以此为背景展开。

小说主人公葛丽泰出生在德国东普鲁士省,就是德国大哲学家康德一生从未离开过的那个地区。1945年初苏军进逼东普鲁士时,她们全家逃向依然在纳粹政府统治下的德国即后来的西德,投亲到西德南部的海德堡市。战后,德国东普鲁士省被割让给前苏联即现在的俄国,改名为俄国加里宁格勒州,她们也就失去了家乡,而永久地留在了西德。投降后的德国满目疮痍,遍地废墟,大众生活极其贫困,而失去家乡的难民葛丽泰一家更是身无长物,只能栖居在原先摆放蜂箱的草棚里。海德堡当时属于美军占领区。也许因为海德堡是闻名遐迩的大学城,它幸免严重的炮火破坏,基础设施基本完好,所以大量美军驻扎于此。这样,葛丽泰全家不得不常常接触美国士兵。有一次她从黑市换东西回家,路上丢了帽子,被正在站岗的黑人美军士兵鲍勃看到,下岗后便把帽子送到她家,以后还坚持每天把美军厨房的剩余食物送给葛丽泰家喂猪。1946年冬天的德国特别寒冷,在战后极端困苦的情形下,德国冻死饿殍达几十万人。而正是鲍勃送来的厨余,让葛丽泰一家捱过这段最艰苦时期。鲍勃又介绍会缝纫的葛丽泰母亲到美国军官家里做衣服。那时节,纺纱织布虽然工业化了,做衣服却还停留在个人自己买布自制或请人裁制的阶段。葛丽泰母亲每次都带着她去美国人那里做衣服。鲍勃负责接送,因此经常乘坐鲍勃开的吉普车。在这一过程中,葛丽泰和鲍勃渐渐产生了爱情,还生了女儿玛丽。他们准备结婚,葛丽泰甚至预订了婚纱,幸福和家庭似乎唾手可得。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自己面前竟然横亘着三堵高墙。第一堵是美国的种族隔离政策,明文规定不准黑人男性和白人女性结婚。葛丽泰虽然不是美国人,但是白种人,所以鲍勃和葛丽泰不能结婚。若不是这堵高墙,如同许多白人美军士兵和德国女性结婚那样,他们当时就可以结婚,后面的悲剧将得以避免。不过,也许由于德国几乎没有黑人,因此不存在美国那样的具体歧视制度,他们可以绕过这堵高墙,方法就是鲍勃退伍并留在德国和葛丽泰结婚。两个人也确实计划用这个方式结婚。

但突然爆发的一场新战争如同一堵新的高墙,打乱了他们的美梦。在鲍勃退伍前几个月的1950年夏天,朝鲜突然挥师南下,越过国际约定的三八线,三天占领韩国首都首尔,接着横扫韩国全境,大军直逼韩国的最后据点釜山。联合国紧急成立联合国军来恢复三八线。鲍勃作为参加联合国军的美军一员被派往朝鲜战场,先服役半年,后来一再延长。待双方重新认可三八线、战事结束,已经是1953年夏天了。鲍勃虽然立即赶回德国,却无力回天。战争!战争毁灭了多少爱情和家庭!!

不过,小说中最终使鲍勃和葛丽泰的爱情“不可能”的障碍是第三堵高墙:当时德国社会对美国尤其对黑人的仇视和歧视。葛丽泰父亲曾经欢呼希特勒进攻波兰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又参军向西打到巴黎、向东打到斯大林格勒(现名为伏尔加格勒),后被苏军俘虏。战后他回到德国,发现女儿竟然和美国大兵谈情说爱,感觉自己在战场上的血都白流了;而更加不能容忍的竟然还是和美国黑人大兵恋爱,生下黑皮肤孩子!欧洲人对黑人的歧视本来就根深蒂固。纳粹统治虽然只有短暂14年,但它从中小学就开始灌输的种族理论大大强化了德国大众这样的歧视心理。如果说纳粹的种族理论还把犹太人和其它欧洲人当成人,那么,希特勒在《我的奋斗》内,直接就把黑人称为“半猿”,算不上人。在纳粹时期,希特勒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我的奋斗》更是人手一部,因此,虽然纳粹战败,虽然德国不存在歧视黑人的具体制度,但德国大众对黑人的歧视应当不下于当时的美国。所以,鲍勃和葛丽泰恋爱后便一直瞒着葛丽泰家人;葛丽泰怀孕而暴露恋情后,她的家人不顾鲍勃过去的帮助与友情,坚决地禁止他们两人见面。只是在葛丽泰因产后热命悬一线而急需仅仅美军医院才有的青霉素时,她母亲才去找了鲍勃,他们两人才重新有了联系。然而,当鲍勃离开德国而葛丽泰忙于工作和孩子时,她父母隐瞒了鲍勃的所有来信。当鲍勃1953年夏天赶回德国、找到葛丽泰父母时(葛丽泰当时正在住院),他们既威胁要喊警察撵走他,又撒谎说葛丽泰已经和别人结婚了,其丈夫已经领养了鲍勃和葛丽泰的孩子,让他死心。鲍勃失望至极地返回美国,他们两人的爱情终成悲剧!

葛丽泰父母的歧视态度仅仅是当时德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小说的另一条线是鲍勃和葛丽泰的黑皮肤孩子玛丽。玛丽的经历则展现了整个德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从玛丽的接生婆到街头遇到的陌生人再到政府官员,小说中几乎所有德国人都歧视葛丽泰和玛丽母女。只有他们投靠的海德堡亲戚还帮助她们母女。鲍勃在德国服役时有工资,葛丽泰无需工作。鲍勃离开德国并且没有任何音信后,葛丽泰必须工作来养活自己和孩子。但工作和照顾幼儿不能相容,因此葛丽泰不得不把玛丽临时放到孤儿院。毋庸讳言,许多美国黑人大兵对自己和德国女性生育的孩子不闻不问,许多德国家庭不愿意养育黑皮肤孩子,因此,这些家庭放弃监护权而把黑孩子送到孤儿院。德国许多人认为这些黑孩子不适宜生活在德国,政府甚至讨论是否把他们送到德国人在非洲兴办的孤儿院去。此时,两位普通的美国女性(Margeret E. Butler和Mabel E. Grammer)各自出面领养和呼吁美国家庭领养这些黑孩子。德国官员不让葛丽泰知晓便把玛丽交给了美国领养者。为此,葛丽泰精神失常而住院!而正是在她住院期间,鲍勃带着爱情和结婚的美好愿望赶回德国,却因葛丽泰父母的谎言而大失所望!

当然,小说的结局近似喜剧。当时的德国,单亲母亲和政府分享孩子监护权。为了获得完整监护权以找回玛丽,葛丽泰后来结婚并育有一子汤姆。但德国政府不配合,他们夫妇在茫茫大千世界里根本找不到玛丽。时光转瞬到了2015年,汤姆父亲已逝,而叙利亚内战难民正涌向欧洲。这让许多人想起二战后东普鲁士德国人如葛丽泰一家逃难的场景。汤姆已是著名的电视新闻主持人。他偶然发现鲍勃的照片和在德国时写给葛丽泰的情书。更让他惊愕的是,他母亲还珍藏着一张背面写着“我最最心爱的玛丽”的黑孩子照片。葛丽泰向汤姆坦承了和鲍勃的爱情,但只要提及玛丽,她就陷入精神失常。汤姆和他的同事便利用如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不但知悉了二战后德国黑孩子的历史,而且找到了远在美国的鲍勃和玛丽。年逾九十且一直单身的鲍勃与年过六十、子孙满堂的玛丽终于和葛丽泰在德国相聚一堂,更重要的是,鲍勃终于知道自己从未被葛丽泰欺骗过。只是在这时候,葛丽泰已经部分失智……

当今最富盛名的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阿西莫格鲁(Acemoglu)曾经指出,人类社会在最近100年经历的最重要变化是“权利革命(Rights Revolution)”。确实,与100年前相比,弱势人群的权利现在显著提高了。平民和统治者、随从和主人、工人和企业家、女性和男性、青年和父母、少数族裔和多数族裔、宗教信仰的少数派和多数派、黑色、棕色和白皮肤人群,外来者和本地人,以及在我们中国,中共党员和非党员、公务员和其它职业者、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者,或者说在不同分类的歧视和被歧视人群之间的权利关系,今天和一百年前甚至五十年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其间变化的剧烈程度,完全可以用“革命”一词来形容。这样的权利革命不但发生在发达国家,而且不同程度地发生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它每一个国家。今天的德国,单亲母亲的权利是葛丽泰年轻时不可想象的,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的权利也是鲍勃当时不可想象的。葛丽泰和鲍勃的爱情,在今天的德国和美国都不再“不可能” 。汤姆在搜寻鲍勃和玛丽信息的过程中,常常不敢相信当年德国竟然如此严重地歧视黑皮肤人群。他虽然知道纳粹的种族宣传,但只是在搜寻自己亲人的过程才有了切肤之痛。我们绝大多数人既遭受过歧视也歧视过他人,但也仅仅在自己遭受歧视时才有体会,在歧视他人时却漠然不知。我想,阿贝尔这本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畅销书,可能不一定在于它揭示了德国战后一段不光彩的历史,而更可能在于它唤起了德国人对真挚爱情的同情和向往,并由此感受到平等对待弱势人群的道德义务。

“夜话”2023年第5期,2023年12月1日

附:《远离德国女人:一场不可能的爱情》原版为:Abel, Susanne, 2021, Stay Away From Gretchen: Eine Unmögliche Liebe, München: dtv.

注:本文的德文译文见:https://www.hujingbei.net/archives/2796

“读德文小说《远离德国女人》”的2个回复

  1. Stephen:
    谢谢您的关注,特别是谢谢您的留言!您过奖了。我只是把那本小说的背景、主线和自己的一点读后感写一下,介绍一下那本书而已。能够让您和其他读者看得下去,对那个小说有所了解,就很不错了。
    那本小说“远离德国女人:一场不可能的爱情“,还没有中文译本。
    再次感谢您并祝您2024年新年快乐!
    胡景北

  2. 没有想到胡老师除了经济学论文写得好、散文写得好,书评写得也是如此之好!不知道这部小说有没有中文译本,有的话一定要读一下,因为胡老师的书评写得太吸引人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退出移动版